在清代,典当行业发展繁荣,尤其是在乾隆时期,京城的当铺数量一度达到700家之多。典当不仅是当时最具盈利性的行业之一,而且门槛相当高,普通人若没有背景或人脉,很难涉足这一行。本期文章将与各位一同探讨清代的当铺行业。
典当的历史源远流长,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。在清代之前,朝廷对于当铺的管理并不严格,但到了雍正六年后,开始规定开设当铺必须向官方申请经营许可证,并且每月向朝廷缴纳税款。随着行业的逐步发展,典当的种类和形式也不断丰富,分为私人经营的“私典”和具有官方性质的“公典”,此外,还有一些半官方性质的当铺,其背后常常由王公贵族操控。例如,清代皇子成年分府后,皇帝通常会赠予他们钱庄或当铺作为私产。
从本质上看,典当业务就是一种通过抵押贵重物品来放高利贷的方式。当时人们若是遇到急需用钱的情况,可以把珠宝首饰、文物、衣物器具等贵重物品抵押到当铺,以此换取现金。不过,典当是一个非常吃亏的买卖,除非万不得已,否则很少有人会选择将贵重物品抵押给当铺。因为除了要在到期时还本外,典当者还要支付高额的利息。利息有时为月利二分,也有二分半或三分的,最高不能超过三分,否则就算是违法。但即使是月利二分,年利也达到了24%,如果你典当100两银子,按照年利24%的计算,一年后赎回时需要支付124两,甚至更多。这个利率显然比现代银行贷款高得多。
展开剩余70%清代的当铺设有明确的期限,最短的仅有两年,最长则为三年。如果到期后无法赎回物品,则成为“死当”,这些物品便归当铺所有。对于当铺而言,如果所有典当物品都能按期赎回,利润自然可观,但如果发生死当,他们则往往大赚一笔。为了降低风险并获取更高的利润,当铺通常在估价时采取保守策略,低估物品价值,并通过一些“行话”来压低抵押品的价值。
例如,在《大宅门》中,老七曾将一件上等皮袄拿到当铺去典当,掌柜大声喊道:“虫吃鼠咬、光板无毛,面儿糟里儿破皮袄一件!”这种行话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当铺以最低的价格收取抵押品,同时减少对当铺的责任。如果典当物品因管理不善而损坏,掌柜也可以置之不理。而急于借款的典当者,往往不再计较这些细节。
清代的当铺还有一些明确的规定,称为“三不当”。这三项规定分别是:“神袍戏衣不当”,防止死人的寿衣被拿来典当;“旗锣伞扇不当”,主要是指那些拿琐碎物品来开玩笑的人;“低潮手饰不当”,则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低劣物品流入当铺。
在典当的实际操作中,当铺会为典当者开具一张当票。这张当票一般由柔韧的桑皮纸制成,印刷有当铺名称、典当物品的名称及数量、典当金额、典当日期等信息。这些内容通常是手工填写的,而典当期限等信息则事先印在票上。由于当铺的盈利能力极强,很多王公贵族、内务府官员甚至太监都纷纷投资开设当铺,借此攫取更多财富。由于他们的官方背景,这些当铺的竞争力自然远高于普通的民营当铺。百姓们往往更愿意将物品拿到这些由官员掌控的当铺,因为即使当铺关闭,他们也能找到合适的渠道进行赎回。
从乾隆年间起,京城以及各大省会的当铺背后,很多都是朝廷官员经营的,其中很多为内务府官员。许多人利用职权和贪污受贿的银子投资开设当铺,借此对商人和百姓进行剥削。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和珅,这位清代最著名的贪官,他所拥有的当铺超过了数十家,每家本银数万两,可以说其财力极其雄厚。后来,这些当铺被嘉庆帝收回,一部分收入进入内务府,另一部分则分给了和珅的亲族。
然而,随着清末银行的逐步建立,典当行业开始逐渐衰落。尽管如此,在民间,典当依旧保有一定的市场份额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典当行业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,成为过去的一个记忆。
通过对清代典当行业的回顾,我们可以看到,典当不仅是一个充满商机和利益的行业,而且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尽管它的历史已经结束,但它所承载的经济现象和文化背景依然值得我们深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盈优配-北京实盘配资平台-香港配资炒股-炒股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