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玉
由广大爱好者自制,和田玉知识共享平台——全网唯一
1813篇原创内容
公众号
前些天老赵发来一组照片,说是在某处地摊上遇到了一尊“大开门”的摆件。当我打开手机反复的观看时,却忍不住的皱起了眉头。
东西倒像是有些年代感的,但这个品相…参玉是越看越摇头。当然,仅是依据几张图片,咱也不能全盘的否定。于是有些敷衍的回复道:“你喜欢就好”。
展开剩余83%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图片上这只大象,很多人或许会被其斑驳陆离的外表所迷惑,像老赵一样,误以为它年代十分的久远。
但倘若早年略微了解一些玉器的发展历史,便不难知道,这个造形的出现,最早不会超过明代中晚期。
而仔细观察其上密集装饰的席纹、云纹、蝙蝠,并结合大象的面部、足部等体态特征与雕刻表现手法,我们则倾向于,将之断定在清中期以后。
那么问题就来了,何以一件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玉器,会被风化得如此惨烈,甚至大面积的出现鸡骨白开裂的现象,与扎实的沁色呢?
据笔者的分析,这大概率是一件挑选质地粗糙疏松的地方玉种原料,雕刻后又故意通过加热、烤色等手段,以期达到仿古效果的赝品。
也就是说,它本身就是一件清代的“老仿老”作品。这种器物,如果是花几百块买来,也未尝不可以算作一个“小漏儿”,能够作为标本,用于研究古代的造假手段。
但假如像老赵说的那样,按照摊主开出的20万天价入手,那就未免有些智障之嫌啦!再直白些讲吧!这就是个被摆摊人捡到的漏,等您再买的时候,就已经变成“坑”啦!
而待到参玉写本文的此刻,我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看待此事,老赵实在没必要为了“错失良机”,而扼腕叹惜。
因为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,各方面表现优秀的收藏品,都只掌握在极少数的顶级权贵手中。
反之,像此件玉器这样,质地腐朽恶劣的东西,无论是从哪个朝代穿越而来,无论它再被保存多久,都没什么收藏价值可言。
所以,我辈挑选玉器时,还是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材料的质量、工艺的精道、题材所承载的文化价值,以及历史所赋予的特定时代信息上。
如此放开心胸的品评手上的玉器藏品,如果有些年代,那当然是件好事。但即便是件当代的玉雕作品,只要各方面品质均属上成,也同样值得珍藏品鉴。
因为你我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之中的一叶扁舟而已,韶华易逝,转瞬之间,你手上的新玉,也就变成了古玉,只要它能坚持神光内敛。
(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转载)
如果你也认同“参玉”这种,不以销售和田玉牟利为目的,
希望给自己的兴趣爱好留下一小块净土的作法,
欢迎您通过点赞分享,来加入我们。
阅读下一篇——2500万的出廓璧,我却觉得它“千金不换”
发布于:河北省宝盈优配-北京实盘配资平台-香港配资炒股-炒股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